《碑帖導臨:天發(fā)神讖碑》為碑帖導臨叢書之一,精選了天發(fā)神讖碑,并對其進行新的技術加工,以墨跡的形式出現(xiàn),并進行放大,讓學習者能較好地領略原帖的筆法及整體風貌。
《天發(fā)神讖碑》又名《天璽紀功頌》、《天璽紀功刻石》、《吳孫皓紀功碑》,是東吳天璽元年(276),吳的最后一位君主孫皓,因天降符瑞所立。石呈圓幢形。環(huán)而刻之,約二百余字,在宋代以前已斷為三截,所以又俗稱《三斷碑》、《三擊碑》。原石舊存江蘇江寧(今南京江寧區(qū))天禧寺,幾經輾轉搬遷,清嘉慶十年(1805)毀于火。
現(xiàn)存拓本中,傳世早期的是宋拓本,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其次是明拓本。晚期的是焚毀前的清拓本。此外,還有焚毀后的重刻本數(shù)種。
宋黃伯思《東觀余論》指出:“《天發(fā)神讖碑》若篆若隸,字勢雄偉,相傳乃象(皇象)書也”。又傳為蘇建所書,因碑文殘缺,無從查考?;氏?,字休明,廣陵郡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生卒年不詳,仕東吳,官至侍中,幼工書,善篆、隸、章草。張懷璀以為:“右軍隸書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號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休明章草入神”,皇象書法與嚴武的棋,曹不興的畫等八人的不同絕技被譽為八絕,《抱樸子》更有『書圣者,皇象』之說,為東吳時代書法第1人。
所謂若篆若隸,其形構為篆,其縱畫取古法之懸針,為東漢碑刻至魏《三體石經》時流行的篆書筆法,是為若篆者;其橫畫略見波勢,起筆處則采用曹魏時流行的“折刀頭法”,體勢上取方整,亦別于小篆,是為其若隸者。其橫豎起筆均用“折刀頭法”,故世稱“倒薤篆”,芒角外露,筆畫呈現(xiàn)出亙古未有的形態(tài)。它的出現(xiàn),是時代的產物,表現(xiàn)出兼融鋒銳魂麗與雄偉奇崛的審美特征。
通篇碑文斬截勁峭,意態(tài)奇崛,用筆方折為主,結體緊斂,體勢宏闊兼篆隸意,臨習時應注意方中寓圓,起筆方向感豐富,忌程式化,線條方而不扁,弧而不媚,造型穩(wěn)中見奇。可結合《吳讓之臨天發(fā)神讖碑》一并臨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