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經(jīng)典100句:東萊博議》為《博議》的名句解讀,運用符合現(xiàn)代人閱讀需求和習慣的編寫方法,文字活潑,揉合現(xiàn)代風格,趣味性高。每一篇結構統(tǒng)一,包括單元有:“名句的誕生”呈現(xiàn)原文,同時節(jié)錄上下文,有助于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巴耆x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懊涞墓适隆泵浔旧淼拿溯W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皻v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并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
《東萊博議》收錄的文章是東萊先生教授學生時撰寫的科舉范文,為議論文典范,依于《左傳》文本展開論辯與評論,是當時學子上課、科舉考試的必備用書。宋、元、明、清歷代以來流傳不息,迄今在臺灣地區(qū)仍為大學授課、各級考試及公務員考試的重要教材?!恫┳h》之文旁征博引,往往能啟發(fā)思路,甚至在民國時期諸多報社的時評社論都取道于《東萊博議》;論理分明,充分發(fā)揮了漢語微言大義與雄辯磅礴之特點,處處是驚人之筆,說理頭頭是道,筆鋒犀利,辯駁有力。東萊先生文章氣盛辭嚴,理富思精,既便于模仿又啟發(fā)文思,原北大著名教授金克木先生早年作文即學《東萊博議》,專門推薦過此書。
曾家麒(編著者)
臺灣師范大學國文教學碩士,中壢高商國文教師。喜歡文學創(chuàng)作,尤其是古典詩詞、文言及白話散文、駢文、童話等。屢獲臺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文藝創(chuàng)作獎、國文老師文藝創(chuàng)作散文獎、蘭陽、玉山、南瀛、吳濁流、優(yōu)秀青年詩人、桃園兒童文學等文學獎項。曾參與《基測作文不能犯的五十個錯誤》《網(wǎng)雅吟懷》《情境式創(chuàng)意作文》《圍攻錯別字》“中文經(jīng)典100句”系列叢書等著作。
季旭昇(總策劃)
1953年生,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畢業(yè)、國文研究所碩士、博士。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退休教授,現(xiàn)任玄奘大學中語系教授,著有:《詩經(jīng)吉禮研究》《甲骨文字根研究》《詩經(jīng)古義新證》《金文單字引得》(合編)《說文新證》《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讀本》等。
1994年,中華電視臺雞蛋碰石頭“說文解字”撰稿;1996年,中華電視臺“每日一字”撰稿(六十篇);2001至2006年,《國語日報》“字圓其說”專欄撰稿。商周出版書系“中文可以更好”“中文經(jīng)典100句”總策劃,《漢字說清楚》(2007年出版)。
一念之是,咫尺禹湯;一念之非,咫尺桀紂
003 釣者負魚,魚何負于釣?獵者負獸,獸何負于獵?
006 君子之情未嘗不與人同也,而愛惡與人異
009 未見之情,人所未知;未動之情,己所不知
012 戒之以禍者,所以使人君之畏也;諭之以理者,所以使人君之信也;悟之以心者,所以使人君之樂也。
015 儒家之小人,兵家之君子也;兵家之君子,儒家之小人也
018 得不償失,利不償害
021 盛怒不發(fā)于微罪,峻責不加于小疵
024 天下之事,成于懼而敗于忽
027 君子之立論,信己而不信人,信心而不信目,故能用事而不用于事
030 敘事者,載其實;論事者,推其理
033 觀人之術,在隱不在顯,在晦不在明
036 凡人之情,為惡于人之所不見,為善于人之所見
039 致強之道始于弱,致弱之道始于強
042 共患易,共利難
045 勞者賤之常,困者貧之常,辱者難之常
048 大恩與大怨為鄰,大名與大辱為朋
051 君子言分必及理,言理必及分。分不獨立,理不虛行
054 蓋先遇其易,則以易為常,是禍之原也;先遇其難,則以難為常,是福之基也
057 和氣致祥,乖氣致異
060 天下同知畏有形之寇,而不知畏無形之寇
063 氣聽命于心者,圣賢也;心聽命于氣者,眾人也
066 君子作事謀始
069 怪生于罕,而止于習
073 咎既往者易為說,扶將傾者難為功
076 銜轡敗,然后見馬之真性;法制弛,然后見民之真情
079 一念之是,咫尺禹湯;一念之非,咫尺桀紂
082 國不亡于外寇,而亡于內寇;惡不成于有助,而成于無助
086 以古為今,以今為古,特在吾心之通與蔽耳
089 君有君之憂,臣有臣之憂,未聞舍己之憂,而憂人之憂者也
092 爵愈高而心愈躁,祿愈豐而心愈貪
生天下之善者,出于敬;生天下之惡者,出于慢
097 蓍龜者,心之影也,小大修短,咸其自取
100 百人醉而一人醒,猶可以止眾狂;百禮廢而一禮存,猶可以推舊典
103 驕者亂之母也,疑者奸之媒也,懦者事之賊也,弱者盜之招也
106 觀政在朝,觀俗在野
109 物之相資者,不可相無;物之相害者,不可相有
112 王者之所憂,伯者之所喜也
115 諫之用,在于君未喻之前,而不在君已喻之后
118 王道之外無坦途,舉皆荊棘;仁義之外無功利,舉皆禍殃
121 影者形之報也,響者聲之報也,刑者罰之報也,高下輕重,咸其自取
124 怠善而長奸者,莫如徇時之說
127 知而遠之,善之善也;知而近之,不善之不善也
130 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
133 無故而為駭世之行,求名之尤者也
136 所期既滿,其心亦滿,滿則驕,驕則怠,怠則衰
139 失其始而求其終,理之所必無也
142 辭受既不可中悔,予奪其可中悔乎
145 觀治不若觀亂,觀美不若觀惡
148 無間則仁,有間則暴
151 蓋其所知者在理不在事,在實不在名也
154 天下之情,不見其速,未有見其遲也
157 君子憂我之弱,而不憂敵之強;憂我之愚,而不憂敵之智
160 善觀天者,觀其精;不善觀天者,觀其形
163 謀于涂者,不若謀于鄰;謀于鄰者,不若謀于家
166 生天下之善者,出于敬;生天下之惡者,出于慢
169 多而不可滿者,欲也;銳而不可極者,忿也
172 人皆知以己觀己之難,而不知以人觀己之易
175 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發(fā)之,則天下見其邪而不見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發(fā)之,則天下見其正而不見其邪
178 理本無窮,而人自窮之;心本無外,而人自外之
181 身者寄也;軒冕者,身之寄也
184 居其位而無其德,為身之羞;居其位而黜其禮,為位之羞
187 人之于利,憂其銳而不憂其怠,憂其急而不憂其緩,憂其溺而不憂其忘
190 為善未盡,猶愈不為;改過未盡,猶愈不改
193 至難發(fā)者,悔心也;至難持者,亦悔心也
196 國毀當辨,身毀當容;國辱當爭,身辱當受
199 吾獨以為利害之未驗,察言者若難而實易;利害之既驗,察言者若易而實難
內暗則外求,外求則內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