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前四史”之一
◎隱諱而不失實錄,揚善而不蔽缺點
◎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
《三國志》記載了從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軍閥混戰(zhàn)起,前后共計九十年的歷史。
《三國志》繼《史記》、《漢書》而作,成書則在《后漢書》以前。司馬遷的《史記》是通史體,班固的《漢書》是斷代史體,《三國志》把三國分成三書,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斷代史中別創(chuàng)一格。
《三國志譯注》對陳壽《三國志》的全本65卷,進行白話的翻譯和注釋。其基本性質(zhì),是具有堅實學術基礎的普及性讀物。
陳壽(233-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wèi)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后,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jié)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前言
魏書
武帝紀
董卓傳
袁紹傳
劉表傳
呂布傳
夏侯悖傳
茍攸傳
賈詡傳
郭嘉傳
徐晃傳
許褚傳
蜀書
劉備傳
諸葛亮傳
關羽傳
馬超傳
馬良傳
吳書
孫權傳
張昭傳
周瑜傳
魯肅傳
呂蒙傳
黃蓋傳
甘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