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鐵碎金》于民國四年由西泠印社結(jié)集出版,收錄吳氏精品頗多,本冊輯錄了其中的主要書法作品。本冊中的書法作品《自作詩》小行楷,寫得十分精到、雅致,超塵脫俗。全卷神定氣足,是其中年時杰構(gòu)。他七十二歲時臨寫的《石鼓文冊》是臨天一閣北宋本,樸茂雄強,蒼茫古質(zhì),厚重中透著靈氣,給人以大氣磅礴、排山倒海的藝術(shù)感受。行書《為葛書征書聯(lián)》結(jié)字狹長,用筆豪肆老辣,加上波狀線條的跳蕩靈動,形成蒼茫高遠、立體感極強的筆致,有豪放縱逸的動勢。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說:“常是正鋒運轉(zhuǎn),八面周到,勢疾而意徐,筆致如萬歲枯藤,古樸拙見?!薄段縻鲇∩缬洝肥菫榧o念西泠印社成立而書寫的碑文,辭章與書法俱佳,是其人書俱老時期小篆藝術(shù)風范的杰作。
吳昌碩(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等。清末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被稱為“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
吳昌碩的書法從顏真卿入手,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cè),中年以后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后在臨寫《石鼓》中融會貫通。吳氏學畫頗晚,初期則受任伯年的指點,又參用趙之謙法,并博采徐渭、八大、石濤和揚州八怪諸家之長,兼用篆、隸、狂草筆意入畫。作品重整體,尚氣勢,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照顧氣魄”,題材以花卉為主,富有金石氣,形成了影響近現(xiàn)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筆墨形式。篆刻則從“浙派”入手,后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影響,善于留白,氣象崢嶸,構(gòu)圖塊面體積感極強。又開創(chuàng)性地將錢松切中帶削的刀法和吳熙載的沖刀法相結(jié)合,再參以石鼓文及漢磚瓦甓之趣,篆刻作品在雄渾樸茂中兼有秀逸特點。編訂的印集有《樸巢印存》《蒼石齋篆印》《齊云館印譜》《篆云軒印存》《鐵函山館印存》《削觚廬印存》《元蓋寓廬詩集》《缶廬詩》《缶廬印存》《缶廬印精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