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中國漢唐古典舞基訓教程》,作為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學科應用教材的正式出版,意味著這種創(chuàng)建中國古典舞的藝術(shù)思想及其形式、風格審美取向的確定。因為這部教材在高等教育中教學實踐,始于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在近50年中國舞蹈發(fā)展歷程中,是近期才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事物,有必要作一些說明,以便業(yè)內(nèi)和社會對此多一些了解。
一、關(guān)于名稱問題
2001年,經(jīng)北京舞蹈學院領(lǐng)導研究、批準,開始在大學部招收本科學生,設立漢唐古典舞專業(yè)。早在20世紀70年代,北京舞蹈學校升格為學院之際,就有中國古典舞專業(yè),古典舞的教材、教學也已普及全國,這種古典舞,雖屬遲來,后進,但因為形式、風格、思想、方法均不相同是另一途徑,所以在面臨一個專業(yè)兩種方向如何區(qū)別的問題,經(jīng)領(lǐng)導研究,這種古典舞定名為“漢唐古典舞”,主要的用意是以示區(qū)別。
正是2008年盛夏酷暑季節(jié),這部教材總算脫稿。即將成冊交付出版社了。我辦妥一切手續(xù)從上海飛回北京途中,透過舷窗瀏覽著耀眼的驕陽和涌動的云海,心情十分舒暢,同時也感慨萬千。
上世紀末1999年,我隨孫穎老師在重慶市歌舞團創(chuàng)作、排練《尋根述祖譜華風》之二《龍族風韻》。孫穎老師派給我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全體演員每天早晨起來要做完近兩小時的基訓課。此課與孫老師一同研究、設計,由我執(zhí)行。彈指一揮間,這已是十年前的事了,也沒想到在重慶市歌舞團實施了近一年的演員訓練課,竟成為中國古典舞(漢唐)針對專業(yè)演員的首堂“基訓課”。
2000年,重慶大學邀請孫穎老師為該校組建舞蹈系。形勢要求必須從創(chuàng)作實踐立即轉(zhuǎn)向教學實踐。將理論研究、創(chuàng)作實踐、教學實踐體系化。因此,有了首次同仁聚會式的教材研究和師資培訓活動。也就是在2000年暑期在重慶市舞蹈學校,由吳俊老師免費提供食宿、教室、器材,參與的人包括重慶大學趙倩;重慶市舞蹈學校吳俊老師和該校冉義、蔡文婷,天津的王堃老師;北京舞蹈學院的我和鄧文英、鄭璐、何滔、朱兮、蘇雪冰等。大家都是自愿自費聚集到重慶進行這次教研和師資培訓活動的。到2001年北京舞蹈學院正式招生開辦漢唐古典舞專業(yè),參與這個事業(yè)的人日益擴大。并利用寒暑假連續(xù)進行了多次研究、梳理、歸納、規(guī)范教材的教研活動。同時也形成了以北舞、重大、天津音樂學院為教學實踐基地的一體化格局。
孫穎,1929年出生于黑龍江訥河,祖籍河北博野。北京舞蹈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漢唐古典舞學科創(chuàng)始人。1950年至1952年,在中央戲劇學院舞運班從師于中國一代舞蹈宗師吳曉邦:畢業(yè)后留校,在古典舞教研組研究戲曲舞蹈。曾任北京舞蹈學院任圖書館館長、舞蹈史論系系主任等職務。
1982年創(chuàng)編的古典舞劇《銅雀伎》,于1985年由中國歌劇舞劇院首演,并成為首屆中國藝術(shù)節(jié)入選舞劇。曾為《唐明皇》、《三國演義》、《司馬遷》、《炎黃始祖》等電視劇編舞。
1994年在美國完成了研究生課題《中國古代舞蹈教程》教學提綱及教材的初稿。
1997年,創(chuàng)作“尋根述祖譜華風”之一《炎黃祭》(其中《踏歌》獲中國舞首屆“荷花杯”大賽金獎,《飛虹對鼓》獲華北五省舞蹈比賽一等獎)。1999年創(chuàng)作“尋根述祖譜華風”之二:《龍族風韻》。
2000年,任重慶大學藝術(shù)學院舞蹈系系主任兼任藝術(shù)顧問。為其編排的舞蹈《小破陣》、《鼓趣》,均獲得了全國大學生舞蹈比賽一等獎。2001年兼任天津音樂學院舞蹈系藝術(shù)顧問。2004年兼任華北電力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特聘專家。
2001年,組建“漢唐古典舞教研室”,并招收首屆漢唐古典舞本科生。一年后形成了《中國古典舞(漢唐)基訓教材大綱》。編創(chuàng)的《中國古代舞蹈教程》為01級、03級和05級大學本科教材。還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了《漢唐古典舞技巧》、《漢唐古典舞劇目課》、《舞蹈編創(chuàng)》等實踐課程,以及《中國古代舞蹈史》、《中國舞蹈思潮》、《教學法》、《中國古代舞蹈教程》理論部分、《當代舞蹈審美思潮和專業(yè)思想教育》等理論課程。
2004年,創(chuàng)作并推出中國古典舞作品晚會《尋根述祖譜華風》。
2005年,《說古論今》獲第五屆中國文聯(lián)文藝評論一等獎。
2006年,在第八屆“桃李杯”舞蹈比賽中,《謝公屐》獲優(yōu)秀劇目獎;《楚腰》榮獲古典舞學科貢獻獎。同年,撰寫出版了《中國古典舞評說集》,并榮獲了北京教育委員會授予的“第二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漢唐古典舞基訓課》被評為“北京市高等院校精品課程”。
2007年,專著《中國古典舞評說集》被評為“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亦獲得第八屆文華藝術(shù)院校獎桃李杯舞蹈比賽“學科貢獻獎”)。
2009年,漢唐古典舞教研室建設項目“以文化性教學為主導,完善漢唐古典舞教學體系”獲得“北京市教委教學成果二等獎”。
北京舞蹈學院建校55周年之際,復排了大型歷史舞劇《銅雀伎》,其中女子集體舞《群伎獻藝》榮獲北京市第十一屆舞蹈比賽創(chuàng)作、表演、服裝設計、作曲、燈光設計五項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