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有沒有準備好,不論是不是愿意,我們總是起步在旅途中,消失在旅途中,人生是一個漫漫的旅行,沒有終站,只是走到了偶然的地方,力盡而止。
——林清玄《在生命的旅途中》
《人生幸好有別離》一書是林清玄先生生前最后一部作品。2018年年末,因著令人唏噓的“流年”,感嘆于諸多名人大師的隕落,這一部收錄了林清玄關于“生離死別”這一人生終*話題的思考的散文集問世,沒想到卻成為林清玄老師的絕筆。
在《在生命的路途中》這篇文中,林清玄老師講到自己一位好友大陳的突然離世,其中清楚地提及了自己對人生無常的態(tài)度:
一切的死亡,都不是在目的地發(fā)生,而是在旅程中發(fā)生的。
林清玄老師面對生死的無常與無奈,并不悲觀,他在文中道出了這樣的樂觀之語:
“可以死的地方有多少,可以活的地方就有多少呀!”
如今,面對大師的戛然離去,生命無常之感陡然再現,大師生前的哲思還縈繞耳畔: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誠摯地珍惜,要深深地疼愛。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努力地追尋,也要保持靜觀。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有所敬畏,也要有所無懼。
我們,能否做到這樣誠摯地珍惜、深深地疼愛?我們,還能否繼續(xù)一往無前地努力追尋,能否在浮躁的世間保持靜觀?我們,能否面對終將到來的思維,有所敬畏,并有所無畏?
本書為著名作家林清玄2019散文集。
書中篇章,大多與“別離”有關。“生死離別”為人生大事,是每個人難以逃避,又常常充滿困惑的論題。林清玄先生以其獨到的視角,通過禪學思想,在文章中傳達了他對這一論題的看法,意味深遠,引人深思。篇章大多緊扣“幸好”這一立意,傳達了林清玄老師面對別離時“既感傷又豁達”的態(tài)度,引人共鳴,使人讀之受益。
林清玄
1953年出生,臺灣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
17歲開始發(fā)表作品;
20歲出版第一部著作,走上了文學之路;
30歲前便包攬臺灣所有文學大獎,是獲得各類文學獎*多的一位;
35歲入山修行后寫成的“身心安頓”系列,是20世紀90年代臺灣*暢銷的作品;
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是當代*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其作品類型廣泛,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其中*有成就的是散文,林清玄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愛別離
1 惜別的海岸
2 滿天都是小星星
3 分別心與平等智
4 家舍即在途中
5 紅心番薯
6 期待父親的笑
7 紀念父親
8 天寒露重,望君保重
9 白雪少年
10 飛入芒花
11 把煩惱寫在沙灘上
一生一會
12 感傷之旅
13 法圓師妹
14 送你一勺西湖水
15 憂歡派對
16 失戀之必要
17 情侶路的盡頭
18 晴窗一扇
19 馬蹄蘭的告別
20 我似昔人,不是昔人
世緣
21 時到時擔當
22 空白筆記簿
23 芒花季節(jié)
24 枯葉蝶的最后歸宿
25 絕望中還向前跑
26 黃昏菩提
27 海潮音
28 在生命的旅途中
29 與周錦先生的最后一面
回味時光
30 往事只能回味
31 生活的回香
32 幸福的開關
33 食存五觀
34 最重要的神通
35 輪回說貼
36 珍惜一枝稻草
37 傷心渡口
38 養(yǎng)著水母的秋天
39 一場游戲一場夢
擁有
40 心的絲路
41 來自心海的消息
42 花木之真相
43 去做人間雨
44 墨趣
45 清歡
46 惜福
47 三生石上舊精魂
48 總有群星在天上
49 開窗望蘭亭
50 光之四書
51 一滴水到海洋
52 咸也好,淡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