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提時代,我們害怕童話故事里所有邪惡的龐然大物;青春年少,我們擔心著默默無聞的自己得不到別人的關(guān)注;
★ 長大成人,我們懂得了害羞,見到陌生人就緊張、渾身不自在;中年之后,不夠成功、沒能轟轟烈烈干一番大事業(yè)成為我們內(nèi)心的通??;
★ 人到老年,我們又開始恐懼逐漸向自己逼近的死亡。好像人活一世,一直都逃不過一個“怕”字。
★ 為什么會這樣?我們該如何對待人生各個階段所面臨的心靈考驗?又該如何克服恐懼,收獲平靜幸福的人生呢?恐懼成魔,讀《我心無懼》,你會發(fā)現(xiàn),從地獄到天堂,不過是一線之隔……
★【歐美百年經(jīng)典人文書系】全系精彩圖書:
海報:
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1862-1925),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他的父親是19世紀末坎特伯雷大主教愛德華·懷特·本森,其舅舅是著名的哲學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所富有的文化和著述的傳統(tǒng),也很自然地遺傳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樣遺傳在他身上的還有家族性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郁性的精神病,雖然身患疾病,但本森仍是一位杰出的學者和多產(chǎn)作家。他曾就讀于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國王學院,并于1885-1903年期間,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1906年后,他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1915-1925年,他擔任莫德林學院院長。
他的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令人驚嘆的是,他在人生的后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寫下了400萬字的日記,給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chǎn)。代表作有:
《仰望星空》(At Large)
《自由之旅》(Escape and Other Essays)
《大學之窗》(From a College Window)
《圣壇之火》(The Altar Fire)
《為師之道》(The Schoolmaster)
《劍橋論道》(Cambridge Essayson Education)
《阿城信札》(The Upton Letters)
《我心無懼》(Where No Fear Was)
《向死而生》(The Gate of Death)
《對話寂靜》(The Silent Isle)
《無冕之王》(Men of Might)
《安靜的家》(The House of Quiet)
《靜水之旁》(Beside Still Waters)
《追隨本心》(Along the Road)
《生命之泉》(Water Springs)
《雅致生活》(The Thread of Gold)
《黑夜爐火》(Thy Rod and Thy Staff)
《心靈樂園》(Joyous Gard)
《論羅斯金》(Ruskin,A Study in Personality)
《障山及其他故事》(The Hill of Trouble and Other Stories)
《曙光中的少年》(The Child of the Daw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