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一位對印度文化有很深理解的學者,隨著他的足跡,讀者在飽覽從大吉嶺到克什米爾自然風光的同時,還可以更深地理解當?shù)氐娘L俗和文化。
2016年春,作者遠赴加爾各答的辨喜大學訪學一年。在此期間,作者遍訪了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各種道院、洞穴與靜修林,兼及無數(shù)的佛地圣跡圣所、名人故居舊宅等。古印度與古中國是齊名的東方偉大文明,更好地認知印度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自身。作者在從大吉嶺到克什米爾的漫游中,對現(xiàn)代印度的自然風光、民土風情、藝術(shù)文化等角度展開了全方位的觀察,并將其與中國文化、現(xiàn)代文明的思考有機融合,呈現(xiàn)了一場嫻靜動人的文化精神之旅。
聞中,哲學博士,中印古典思想研習者,中國美術(shù)學院副教授,浙江省“老子研究會”副會長,浙江大學全球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浙江省圖書館“文瀾講壇”客座教授,“蘇磨瑜伽”高研班導師等。學術(shù)成就上,著有《梵?吠檀多?瑜伽》 《梵學與道學》,譯著《印度生死書》 《行動瑜伽》 《千島語錄》 《吉檀迦利》《歌者奧義書》,編著《太虛大師演講錄》 《印光法師演講錄》 《道德真經(jīng)集注》 《永嘉歷代文選》。
曾先后訪學英國伯明翰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上海復(fù)旦大學哲學學院,于英國吠檀多中心、印度加爾各答的羅摩克利希納道院總部貝魯爾研習印度哲學。亦曾孤身一人,行進在印度喜馬拉雅山脈深處,朝覲山林洞穴,尋覓仙家腳蹤,形成此一靈魂之書。
目錄 序
一 大吉嶺篇 / 001
二 阿莫拉篇 / 028
三 奈尼塔篇 / 102
四 拉姆格哈篇 / 169
五 幻住庵篇 / 220
六 克什米爾篇 / 297
日升之地,奕奕清暢(后記) /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