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是古希臘文學的經(jīng)典,傳入中國,始于明代晚期。初僅有譯其片斷并加徵引的,晚清始有全譯本,即林紓與嚴復的子侄嚴培南、嚴璩的合譯本。在此之前,單行的譯本,尚有三種,即《況義》、《意拾喻言》及《海國妙喻》。這四個本子,是白話譯本之前的古譯,在中國譯學史上有很重要的文獻價值。尤其是林譯本,其譯筆之妙,味道之足,較之白話譯本,遠為佳勝。鑒于這四種古譯,今日已較難尋覓,故特匯次為一編,施以新式標點,簡體排印。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文學的經(jīng)典,傳入中國,始于明代晚期。初僅有譯其片斷并加徵引的,晚清始有全譯本,即林紓與嚴復的子侄嚴培南、嚴璩的合譯本。在此之前,單行的譯本,尚有三種,即《況義》、《意拾喻言》及《海國妙喻》。這四個本子,是白話譯本之前的古譯,在中國譯學史上有很重要的文獻價值。尤其是林譯本,其譯筆之妙,味道之足,較之白話譯本,遠為佳勝。鑒于這四種古譯,今日已較難尋覓,故特匯次為一編,施以新式標點,簡體排印。
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畏廬,福建閩縣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曾任京師大學堂教習。工古文,為晚清一大家。其譯西書,始于《巴黎茶花女遺事》。生平所譯過百種,遍涉歐西文學,讀者喜之,紙貴一時。在近代譯家中,與嚴復齊名,人稱兩大。其自著多種,如《春覺齋論文》、《韓柳文研究法》等,均為世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