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一部描寫鄂溫克人生存現狀及百年滄桑的長篇小說,展示了弱小民族在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和現代文明的擠壓下的頑強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以及豐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和風情。
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居住著一支數百年前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至,與馴鹿相依為命的鄂溫克人。他們信奉薩滿,逐馴鹿喜食物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艱辛備嘗,他們任嚴寒、猛獸、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鐵蹄、“文革”的陰云乃至種種現代文明的擠壓下求生存。他們有大愛,有大痛,有在命運面前的殊死抗爭,也有眼睜睜看著整個民族日漸衰落的萬般無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愛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獨特民風,一代又一代的生死傳奇,顯示r弱小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額爾古納河右岸》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被稱為一部具有史詩般的品格和文化人類學的思想厚度,風格鮮明、意境深遠、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遲子建,女,1964年元宵節(jié)出生于漠河。1983年開始寫作,已發(fā)表以小說為主的文學作品五百余萬字。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樹下》《晨鐘響徹黃昏》《偽滿洲國》《越過云層的晴朗》《額爾古納河右岸》,小說集《北極村童話》《向著白夜旅行》《白銀那》《朋友們來看雪吧》《清水洗塵》《霧月牛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隨筆集《傷懷之美》《聽時光飛舞》《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遲子建文集》四卷、《遲子建中篇小說集》五卷以及三卷本的《遲子建作品精華》。曾獲得第一、第二、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等多種文學獎項。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文等海外譯本。
上部 清晨
中部 正午
下部 黃昏
尾聲 半個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