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讀經(jīng)典碑帖為書法學(xué)習(xí)之不二法門。中國歷代名家輩出,傳世碑帖無數(shù)。這套《中國書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遴選書法史上經(jīng)典,裝幀典雅,印刷精美,堪稱佳制。
本系列采用經(jīng)典底本,高清彩色印刷;穿線裝訂,拆閱方便實用。力求“下真跡一等”之效果。系列的特點則是對原作或拓本稍加放大,使得細節(jié)纖毫畢現(xiàn)。無論線條的張力、墨色與疊加,還是紙張的顏色及氣息,都毫厘間淋漓盡現(xiàn)。
“頗極精工,無復(fù)遺恨”,希望本套叢書的出版對讀者諸君在臨讀碑帖和書法創(chuàng)作中有所幫助。
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請謝安、孫綽等41人,會于會稽山陰(今紹興)之蘭亭,舉行修禊活動。是日,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清流激湍,列坐其次,置酒于觴,隨水漂流,止于誰處,須飲酒賦詩。這便是文中所說的 『流觴曲水』。《蘭亭序》即是王羲之為此次聚會所成之詩集而書寫的序言。鼠須筆,蠶繭紙,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美文妙筆,一氣呵成。據(jù)說,王羲之次日酒醒,又謄寫數(shù)遍,然終不如原稿。由此,對《蘭亭序》的書寫狀態(tài),我們可想而知。全文共28行,324字,筆法、結(jié)字、章法,堪稱完美。故后世書家將《蘭亭序》譽為『天下弟一行書』。
《蘭亭序》堪稱書法史上的一個傳奇。首先,其產(chǎn)生于東晉,而顯世卻在唐代,從東晉以后至唐代以前的書法文獻中鮮見提及。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 企羨篇》中雖提道:『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又以己敵石崇,甚有欣色?!蝗荒铣喝藙⑿?biāo)在作注時所引《臨河序》僅有153字,其文字的后半段與《蘭亭序》文字亦有出入。其次,關(guān)于《蘭亭序》的出現(xiàn),據(jù)說其傳至王羲之第七世孫智永(又有說:智永傳于弟子僧辯才)處,因唐太宗素好王書,使蕭翼雅賺《蘭亭序》,收入秦府,又曾命馮承素、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等臨摹多本賞賜王親近臣,太宗故去后真跡陪葬于昭陵。然昭陵在五代時為溫韜所掘,盜出的物品清單中卻不見《蘭亭序》,亦未見其流傳于世。
關(guān)于《蘭亭序》法帖,今之所見皆為唐人之臨摹本或刻本。其中著名的有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所作之臨摹本,以及傳為歐陽詢摹寫上石的《定武蘭亭》刻本。尤其是馮承素摹本精到妍媚,絲絲入扣,據(jù)說頗切近原帖,又因其首有唐中宗的『神龍』左半印,故稱之為《神龍?zhí)m亭序》。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瑯邪(今屬山東臨沂),后居會稽山陰(今屬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后世又有『王右軍』之稱。關(guān)于其書法取法,他曾在《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一文中自述云:『予少學(xué)衛(wèi)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jīng)》三體書……始知學(xué)衛(wèi)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于眾碑學(xué)習(xí)焉?!煌豸酥跁ㄊ飞侠^往開來,博采眾長,『兼撮眾法,備成一家』,人謂『盡善盡美』,后世尊之為『書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