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其文風平實暢達,用事說理頗為生動,可以稱得上是不錯的文學散文。
《呂氏春秋》在文學上的一個突出成就是創(chuàng)作了豐富多彩的寓言。據(jù)統(tǒng)計,全書中的寓故事共有二百多則。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而來,還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創(chuàng)造,在中國寓言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召集諸門客集體編纂的一部著作。全 書分為三個部分:紀、覽、論?!凹o”按春夏秋冬十二個月分為十二紀,如春分三紀,孟春、仲春、季春。每紀包括五篇文章,總共60篇?!坝[”按照內(nèi)容分為八覽,每覽八篇,八八六十四篇(*覽有始覽缺一篇,現(xiàn)有63篇)?!罢摗币彩前磧?nèi)容分為六論,每論六篇,六六三十六篇。還有一篇序意,即全書的序言(今本已殘缺),放在十二紀后邊。總括起來《呂氏春秋》全書共160篇,結構完整,自成體系。它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學文化方面的歷史資料,是我們民族的一份珍貴遺產(chǎn)。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1-3] 戰(zhàn)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嬴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
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于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
呂不韋與《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序
十二紀
孟春紀第一
仲春紀第二
季春紀第三
孟夏紀第四
仲夏紀第五
季夏紀第六
孟秋紀第七
仲秋紀第八
季秋紀第九
孟冬、紀第十
仲冬、紀第十一
季冬紀第十二
八覽
有始覽第一
孝行覽第二
慎大覽第三
先識覽第四
審分覽第五
審應覽第六
離俗覽第七
恃君覽第八
六論
開春論第一
慎行論第二
貴直論第三
不茍論第四
似順論第五
士榮論第六